“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长期以来,正是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造就了中储粮延续至今的严细库风。
“织就一张网,管好万吨粮”。如今,在全国的中储粮各个直属库内都可以看到中储粮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创新储粮技术和储粮管理的新成效。
口号变化的背后,不变的是精神传承,革新的是技术与理念。从以工业化的理念装备储粮技术,到以绿色环保的理念提升储粮技术,再到如今创新发展科技储粮、全面建设智能化粮库,中储粮不断加快储粮科技升级的脚步,全力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筑牢大国粮仓的根基。
推进科技储粮 助力降本增效
步入中央储备粮天津东丽直属库的粮库内,俯身触摸被多项储粮新技术所“悉心照顾”的一粒粒粮食,仿佛可以感觉到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生命的气息。在中储粮,通过对传统的通风、气调和烘干技术智能化改造,为储粮设备安上“大脑”,作业精度、效率和经济性显著提高。
“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以前粮食容易出现发热、结顶等问题。现在通过保温管和环流风机将通风地笼、粮堆和仓内空气相连,形成气体运行的闭合回路。在夏季,环流风机自粮堆底部抽出冷气注入到上部空间,达到调节仓温、仓湿和表层粮温的目的”,作为中储粮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的研发人员,北京分公司仓储管理处处长张乃建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在中储粮,科技研发和推广在服务 “两个确保”(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基础上,更加注重以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发展。
利用氮气气调、内环流控温和空调控温等技术,极大提高了仓储保管的科技含量,节约成本、减少损耗、降低劳动强度的效果明显,推动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型升级。2016年中储粮总公司监督检查结果显示,中央事权粮食账实相符率100%,中央储备粮宜存率和质量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储粮数量质量更有保障。中储粮还制定了安全生产检查指南,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全员责任制,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98%。
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对优质、绿色粮源需求发展趋势,中储粮大力实施科技发展5年规划,形成了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气调储粮为主的技术路线。截至2016年底,中储粮系统空调控温储粮规模达到2000万吨以上,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改造1500多万吨,内环流控温储粮1700多万吨,智能通风约1800万吨。基本实现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全覆盖,使中央储备粮做到了“常储常新”;储存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每个储藏周期减少粮食损失150万吨以上,相当于300万亩良田一季的产量,有效发挥“无形良田”作用。据了解,今年中储粮又启动了仓储管理“标准仓、规范库”建设,新制定及修订完善10余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仓储标准化管理体系。科技储粮覆盖面不断扩大和管理手段不断升级,顺应了消费者对安全、健康粮源的需求,推动了储粮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了粮食行业节能降耗水平,为粮食行业转型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中央储备粮天津东丽直属库主任郗曙光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储粮大力推进科技储粮,因地制宜、因库制宜,提出了分区域、分品种、分仓型的技术工艺,有效降低了储粮损耗率,起到了降本增效的积极效果。